“海上丝绸之路与东南亚的政治经济学”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

  2016年11月19-20日,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周边研究中心与美国黄氏跨国公司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海上丝绸之路与东南亚的政治经济学”学术研讨会于华东师范大学召开。会议有来自美国、英国、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及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数十位学者参加。

  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汪荣明教授将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汪校长在致辞中指出,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我们正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正需要我们学者本着理性、开放、多元的态度,积极开展深入的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为实现东南亚地区、亚太地区以及整个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贡献我们的力量。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刘军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特聘教授白永辉博士也出席开幕式并分别致辞。

  前马来西亚大使王春贵先生出席开幕式并做主旨演讲:“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东盟战略合作。王大使认为,过去的25年,是中国-东盟政治互信不断加强的25年,也是是中国-东盟务实合作硕果累累的25年。展望未来,中国-东盟关系前景广阔。中方始终视东盟为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促进区域一体化和世界多极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将继续把东盟作为周边外交优先方向,继续坚定支持东盟共同体建设,支持东盟在区域合作中的中心地位,支持东盟在国际地区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美国知名的亚太问题专家、美国“中美关系国家委员会”的成员、美国丹佛大学约瑟夫·科贝尔国际关系学院终身职正教授兼美中合作中心主任赵穗生教授也做了一个主旨演讲: “规则接受者,规则制定者还是规则破坏者:中国与美国主导的世界秩序”。赵教授认为,中国并不是一个现有世界秩序的“革命性”(revolutionary)的规则破坏者(rule-breaker),而是一个“改革派的”(reformist/revisionist)国际力量。中国所不满的,不是现有世界秩序,而是其在现有秩序中的位置。中国距离赶超美国还有很远的距离,而且也尚未构建起改写(underwrite)世界秩序的价值观和规范体系。随着中国实力和声音的不断提升,如果现有的或者调整后的国际规则能够更好地适应它的需求,中国则没有必要走向一个革命性的规则破坏者(rule-breaker)的角色。

  会议致力于考察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与东南亚的政治经济学意义,主要分为三个大的板块展开详细的研讨:

  第一板块探讨的是:“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研究所所长刘卿博士认为,中国与东盟关系前景光明,但也面临一些挑战,比如领土争端问题,不平衡的经济关系以及世界经济复苏缓慢等。

  第二个板块探讨: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与东南亚的回应。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陈绍峰博士认为,总体上说,大多数东南亚国家对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持欢迎态度,希望这一倡议能够跟他们国内的发展计划以及整个东盟的联通发展对接起来。但是,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也对中国“战略”意图有所担忧。马来西亚的学者Hee Kong YONG教授和美国学者Mohan Malik分别探讨了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在东南亚的地缘经济和地缘政治影响以及马来西亚和缅甸对该倡议的反响。

  第三个板块探讨的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特大区域行为体(Extra-regional Players)以及经济议题。学者们详细探讨了 “中、美、印等大国在该地区的博弈”、以及“海上丝绸之路倡议背景下的香港”等议题。来自印第安纳大学的Sumit Ganguly教授详细探讨了印度的“东向政策”(India’s Look East Policy)的演变及其与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关系。Sumit Ganguly教授指出,在过去的25年间,印度东向政策在处理印度与东南亚国家间的经济、政治与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租用。随着中国在东南亚地区乃至印度洋地区影响力的不断上升,印度东向政策的军事向度的关切有所提升。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提出,使得东南亚国家和印度对中国在东南亚以及印度洋地区的长期战略意图心存疑虑。

  与会学者们就“海上丝绸之路”与东南亚的重要议题开展了充分的、全方位的交流和研讨,得到了与会各方的高度肯定。